秋日的太白县,果蔬飘香,红叶宜人。步入昔日的贫困村——太白县王家堎镇中明村,过去弯弯曲曲的山间土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以前破破烂烂的土坯房,变成了规划整齐、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村里还开设了扶志讲堂,新建了文化长廊、党性教育馆,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如今,太白县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9年太白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列,农村贫困人口由2016年建档立卡时的9363人减少到229人,贫困发生率由23.28%下降至0.57%。
近年来,太白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县情实际,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积极探索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旅游扶贫,鼓起群众脱贫增收“钱袋子”,蹚出了一条稳就业、拓链条、强旅游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造“饭碗”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既能照顾家,每月又能领2000元以上的工资,这工作打着灯笼也难找!”9月10日,太白县雪域高山农业公司扶贫工厂的李春苗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边说。
告别了原来黄柏塬镇山沟沟里的破旧房屋,住上了县城龙凤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房,李春苗脸上的笑容一天天多了起来。“有了稳定的工作,‘贫困帽’终于甩掉了。”李春苗说。
“现在我们固定用工14人,全都是贫困群众,还有30多个岗位属于季节性用工,未来准备再添10个固定岗位,季节性用工也要扩大到百人以上。”太白县雪域高山农业公司扶贫工厂负责人车文进说。
稳就业是脱贫的关键。太白县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探索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665个,依托蔬菜生产、香包加工等产业,建成了8个就业扶贫基地和社区工厂,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实现就业。同时,该县实施“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全天候线上服务模式,解决了许多贫困户就业。目前,全县共有111家企业在线上提供用工信息10661条,达成就业意向426人。
与此同时,该县还通过创业就业培训,让402名贫困人口拥有了一技之长,在找工作中有了更大的竞争力。这些举措不仅为太白县众多的贫困户造就了“饭碗”,更让贫困群众端稳了“饭碗”。
拓链条 消费扶贫解决卖难
“多亏你们帮忙找销路,可给村民解了燃眉之急,我们产的蜂蜜不愁卖了!”近日,太白县靖口镇凉水泉村金桥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赵金荣高兴地说。
靖口镇凉水泉村地域狭窄,村民居住分散,人均耕地少,过去村上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为主,村民地里刨食,一年到头也赚不着啥钱。2017年,村上将目光投向相邻的水蒿川村,两个村一起发展平菇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为贫困户每年分红,同时,借助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注册了金桥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蜂养殖产业。两年多来,凉水泉村靠着蔬菜产业、平菇产业、中蜂养殖产业,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
今年,凉水泉村本打算扩规模,却碰上了疫情。蜂蜜卖不出去,让村民一个个着急上火。帮扶单位通过入户走访后,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四处帮村民联系商家。眼瞅着滞销的蜂蜜有了销路,赵金荣感慨地说:“迈过疫情这道坎,小康路上我们还得努力一把!”
受市场低迷、流通不畅等因素影响,今年太白县的蜂蜜、木耳等农产品销售受到一些影响。连日来,太白县采取了社会力量团购、帮扶单位助销、电子商务营销等消费扶贫方式,集中解决产业销售难题。据了解,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发展种植、养殖、光伏、休闲农业等产业扶贫项目100多个,帮助4345户15080人顺利实现脱贫。
强旅游 鼓起了群众钱袋子
“有了好山好水,再加上这上百亩花海的好风景,不愁吸引不来游客!”太白县咀头镇白云村党支部书记齐永丽说。
这几年,白云村以全域旅游带动全域脱贫的“慢城模式”,解开了绿水青山的“发展密码”,将生态宝藏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依靠当地依山傍水的地域优势,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办农家乐、建设精品民宿等项目发展乡村旅游,白云村已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880元。
近年来,每到夏季,北京、西安等全国各地的客人就像候鸟一样“迁徙”到太白县城,使得该县避暑游异常火爆,“避暑经济”成为村民增收的新亮点。村里人平时种菜、喂猪养鸡,旅游旺季则卖农产品、经营农家乐和民宿产业,农旅融合让村民转型吃上了“旅游饭”。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太白县接待游客1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亿余元。如今,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多条增收模式让“生态饭”更香、群众钱袋子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