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招商 商城 分享 旅游 公众 培训 企业 提示 美村 林业 蔬菜 水果 渔业 政策 经验 资讯 养殖 种植 农资 电商 直销 行情 会展 供售 求购 情感 风采 招聘 观点 广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面向未来,我们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

  第一,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好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等,都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协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时,要把经济活动、人类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

  第二,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阐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同时也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具体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实现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挖掘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生态优势也完全有条件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经济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而要用全局和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用好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树立正确政绩观。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看到,发展应是全方位的发展。一个地方是否发展得好,不能光看经济指标,还要看创新、生态、社会效益、可持续性等诸多方面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以GDP论英雄。过去,一些地方放不下“唯GDP”的思维定式,为了数字好看、排名靠前,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些教训是深刻的。人类的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实践中积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对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问责,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等等。

  第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体现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要注意不同区域在自然禀赋、发展优势、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的差异,遵循各个区域空间规划中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落实,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条件,划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把一方绿水青山保护好,保证青山不老、绿水长存。在一些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又相对贫困的地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此外,可考虑在一些为了获得“金山银山”而导致“绿水青山”受损的地方、为了守住“绿水青山”而难以获得“金山银山”的地方、为了修复“绿水青山”花费了大把“金山银山”的地方能够得到合理的修复与补偿。

  第五,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冲击,有的地方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有的企业也因此面临经营上的诸多困境。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发展实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走上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老路,不能对“僵尸企业”以及落后产能持续“输血”,不能放缓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不能放松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又降低污染排放负荷的要求。特别是要坚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更好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