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招商 商城 分享 旅游 公众 培训 企业 提示 美村 林业 蔬菜 水果 渔业 政策 经验 资讯 养殖 种植 农资 电商 直销 行情 会展 供售 求购 情感 风采 招聘 观点 广告

  乐都区七里店社区居民古稀老人余生辉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低矮阴暗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做饭不再用煤炭和柴火,用上了天然气;冬天取暖暖气替代了煤炉子……

  像余生辉一样一起告别老村旧房,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还有6000多名乡亲。然而,住进新居,开启新生活,由“农民”变“居民”的乡亲们,却碰到了融入难的“共性问题”。乐都区及时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着力破解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却“稳不住”的问题。

  融享设施,“多窗口”建“精平台”

  七里店社区是个“年轻”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由乐都区马厂乡、马营乡、芦花乡等11个乡镇、104个易地搬迁安置村组成,总人口6669人,也是青海省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

  为改善易地搬迁安置点民生保障,为发展注入新动力、赢得新空间,在加快党建工作服务平台建设上苦下功夫,乐都区在七里店社区建成涵盖党建、民政、残联、养老医疗在内的3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围绕党员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推行“一站式”服务。同时,社区内修建有学校、医院、日间照料中心及文娱设施,解决好搬迁群众日常生活、就医、就学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解决了服务保障跟进难的问题。

  芦花乡本康岭村的老太太王桂姐患有高血压,家中还有两个孙子在读中学,搬迁前交通不便,买药、孩子上学困难,搬迁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完善、药品齐全,老太太再也不为买药的事头疼了,党总支部就近安排老太太的两个孙子在七里店中学上学,真正让服务设施成为共享平台。党总支部利用让搬迁的老人和孩子“先融入”方式,解决了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融学技能,“庄稼汉”变“手艺人”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普遍拥有“一技之长”,使其在新环境新岗位“能够干、干得好”,党总支部结合搬迁群众需要,从烹饪、家政等技能门槛低的培训入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定期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以技能拓宽就业渠道,解决了收入渠道拓展难的问题。

  李家乡山庄村第一书记在发展群众后续产业中想到了一个金点子,他瞄准家政服务是海东朝阳产业这一特点,与社区党总支部协调对接,于2020年4月成立“好阿姨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为更好帮助群众掌握技能,党总支部建立回访机制,在5月份回访时,已经接受培训2个月的村民吴梅香,在操作台上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包裹婴儿的规范动作,“过几天就要考母婴护理师的资格证,我得好好练习。”

  目前,公司的员工共有27人,都是社区的群众,最低收入能达到每月6500元,而且还是“一嫂难求”。

  为使搬迁群众实现“楼上置业、楼下就业”问题,党总支部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招聘信息角,联系用人单位共举办了8场专场招聘会,将符合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特点的就业岗位推荐给群众选择。目前已有300余名群众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协议。

  融汇民心,“微心愿”圆“大民意”

  为及时了解和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党总支部建立入户走访和民情沟通日机制,及时听取搬迁群众服务事项诉求建议,建立需求清单,在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墙上设置“心愿树”,开展便民代办、志愿服务、微心愿认领等活动,解决干群关系沉淀难问题。

  在定期整理“心愿树”时,党总支部发现了一张字迹潦草的心愿贴,上面写着“我腿脚不好,想吃山药抬不上去,能不能帮个忙?”通过党小组走访,找到了写心愿贴的马厂乡巴旦村83岁的残疾老人余生辉,他因为孩子外出务工,一人独居,生活不便,党总支部与乐都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协会沟通协调,定期帮助余生辉购置生产生活用品,党小组与楼长也经常性入户探望,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织邻居开展“好邻居互相帮”活动。

  乐都区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进一步开启了“楼宇党小组+网格员”管理体系,在疫情防控、人居环境、矛盾调解等工作中彰显基层服务成效,做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网里办,知百家情、解百家事,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组,实现“网”尽百姓事、服务“零距离”,不断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探索出党建“小堡垒”引领社区治理“大阵地”融畅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