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解决贫困问题,只有精准施策,才能保证扶贫出成效、脱贫高质量。而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特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为此,夏邑县下大决心,深入探索实践,以产业带动就业,变“输血”为“造血”,精心密织“扶贫网”,不留死角“拔穷根”,使精准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近几年,我们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分区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把产业扶贫纳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精心培育了具有特色的8424西瓜、中国结、小蘑菇、桂柳鸭、打火机五大产业。它们犹如‘五朵金花’,盛开在脱贫致富路上,为脱贫攻坚注入无限动力,为广大贫困人口提供就业保障。”商丘市委常委、夏邑县委书记梁万涛说。
1、大西瓜“解渴”致富田
虽是立秋过后,但凉意未至,暑气难消。8月20日,夏邑县北岭镇余阁村一排排大棚打开了两头的门帘,疏散棚内“热气”。
“这大棚内原来种的是8424西瓜,现在西瓜已经卖完了,种的辣椒。我们这属于轮作,卖完西瓜卖辣椒,一亩地下来收入近两万元。”村民韩庆星告诉记者,他承包了24亩地,今年仅西瓜这一项就收入十余万元。
北岭镇是夏邑最大的西瓜种植专业镇。早在2006年,该镇刘集村就率先发展西瓜种植产业。村民韩庆涛在浙江台州打工时学会了西瓜种植技术,一年收入几十万元。得知这一信息,该村班子成员远赴台州,“三顾茅庐”,请韩庆涛返乡种植西瓜,并帮他流转土地200多亩。该村的西瓜种植面积也从当初的2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很多种植大户还纷纷到周边县市租地。现在该村在外租地的有200多户,租地面积超过1万亩。村里年收入超百万元的种瓜大户大有人在。
从刘集村开始,北岭镇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已发展到3.8万亩。该县从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所引进的早佳8424西瓜种源,一举成为当地西瓜的当家品种,并冠名“夏邑西瓜”这一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县里以北岭镇为基地,出台优惠政策,制定生产标准,培训验瓜师,建立销售经纪人队伍,严把产品质量关。2017年,夏邑县被授予“中国西瓜之乡”。同年,“夏邑西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如今,该县8424西瓜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产量达到60万吨,产值19.2亿元,西瓜种植户约7200户,是河南省西瓜生产第一大县,带动3万多名农民就业,近万名贫困人口靠种西瓜脱贫致富。
2、中国结“结出”致富果
走进火店镇班集村村民班四新家中,大红色的中国结堆满庭院。班四新拿出两个流苏穗子,麻溜地装上,一个漂亮的中国结就制作好了。
“俺村都是做工艺品的,制作中国结、宫灯的比较多,好多人靠着这项手艺脱了贫。”班四新说,在他这里打工的村民就有二十多人,熟练工每天能挣100多元。他的中国结不光卖到义乌,在全国各地都有市场。
村支部委员班俊标是村里较早从事旗穗、中国结、糖果袋等小商品生产的人,他经营的中国结加工厂是村里的扶贫就业安置点,先后安置贫困人员30多人就业,熟练工一天工资高达120元。
“我光打包这个穗子,一月能拿1000多块钱。这么大年龄了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已经很满足了。”在该村扶贫车间打工的陈兰云老人笑着说。
在班集村,大大小小的手工艺品加工厂有近百家,仅手工艺品加工这一项,全村年产值就在3000万元以上,手工艺品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2017年12月,该村整体退出贫困村序列。
如今,火店镇从事工艺品加工的农户有1500余户,加工生产中国结、宫灯、旗穗等工艺品100多种,全镇拥有排须、花边加工机械1200多台。该镇手工制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年产值达8亿元,并带动515户贫困户就业、1200人脱贫。镇上生产的工艺品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国家。
3、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多亏种了蘑菇,不仅让俺把给儿子盖房子时欠的债还清了,还过上了小康日子。”夏邑县车站镇沈庄村50多岁的菇农侯留进激动地说。
侯留进原是全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艳军的带领下,搞起了蘑菇种植,6个棚一年纯收入50万元。
张艳军是当地食用菌种植领军人物,2000年,他创办了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通过多年发展,公司现已拥有食用菌大棚600余座、占地600余亩,年产双孢菇、草菇等食用菌550万公斤,产值超亿元,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张艳军摸索出入股分红、承包分红、转移就业、轮换种植、借菌还菇五种帮扶模式,累计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738户、2000多人实现了脱贫。
在该公司的辐射带动下,车站镇、李集镇、王集乡等11个乡镇发展起食用菌大棚1万余座,带动贫困户2856户,年产鲜菇30.4万吨,产值超17亿元,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授予“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
4、桂柳鸭“唱响”致富曲
在夏邑县郭店镇杨吕庙村,几千只蛋鸭在棚内摇头摆尾,好似在休闲散步。
“这是我养的鸭子,与桂柳公司签协议,公司提供防疫药品、饲料和技术,还回收种蛋。养鸭子让我脱贫致富一步完成。”村民袁学华笑着说。
夏邑县郭店镇瞄准种鸭养殖市场,引进全球最大的种鸭养殖集团——广西桂柳牧业集团,总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600亩的广西桂柳牧业集团夏邑产业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群众发展种鸭养殖。
起初,群众怕担风险,不敢干。该镇韩柯针庙村支部书记韩祥玉就率先带头。“我先试试看,要是养鸭子真能赚钱,大家再跟着干。”他说。
结果,当年投资当年就有了收益。如今韩祥玉已发展23组6.9万羽种鸭,月收入超320万元。他实行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召集全村贫困户参与养殖,利润年终五五分成。有了他的先例,附近村庄的群众争相发展种鸭养殖。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成养殖小区18个,养殖种鸭207组80.7万羽,年产值近10亿元,净利润2亿多元,带动贫困户600多户就业。
“在我们带动下,歧河、何营、会亭等9个乡镇都发展种鸭养殖,全县种鸭存栏量200万羽,占全国种鸭总量的10%。”郭店镇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该县种鸭养殖产业已形成养殖、孵化、饲料、屠宰、熟食加工、羽绒加工、育种和食品研究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总产值超20亿元,成为闻名全国的生态养鸭大县。
5、打火机“照亮”致富路
夏邑县会亭镇因打火机而闻名。每天,有1500万只打火机从这里走向全国,甚至飞往日本、俄罗斯、朝鲜、新加坡……
刚过不惑之年的王伟,是年产值4000多万元的华宇打火机公司总经理,带富能力很强的他去年被推选为会亭镇张楼村党支部书记。
原来该村社会治安混乱、上访不断、贫穷落后,是全镇倒数的落后村。面对这样一个软弱涣散的烂摊子,王伟开办的公司先后安置贫困户150多人就业,并实施了“三包一保”保姆式精准扶贫模式,即入厂“包”务工、岗位“包”安置、技能“包”培训,收入“保”底数,保证每人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
“说张楼、道张楼,选出王伟带好头,办企业、上项目,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跟着支部有奔头。”张楼村群众告诉记者。
如今,该镇拥有各类打火机及配件生产企业118家,其中自营出口打火机企业5家,申报打火机商标品牌256个,年产销打火机50亿只、产值25亿元,带动2万多人从事打火机生产、组装、务工。这里的打火机销售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搭上了“一带一路”快车,远销马来西亚、印度、哈萨克斯坦等20多个国家。今年上半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全镇仍完成产销打火机28.5亿只,同比增长15%。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夏邑作为农业大县,在着力发展五大产业的同时,将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智慧农业,形成‘5+2’特色产业体系,依托政府主导,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模式,把贫困村和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打通群众脱贫致富、村集体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夏邑县县长刘海鹰说。